循门探道 破门立己——论许麟庐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之路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9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
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,许麟庐是一位兼具传统笔墨精髓与现代创新精神的艺术大师。这位从山东蓬莱走出的国画家、书法家、书画鉴赏家,以十三载师法齐白石的沉潜,融合百家所长的通透,在笔墨间构筑起独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。他的一生,既是对齐派艺术的精准传承,更是对"学我者生,似我者亡"艺术哲思的生动践行——从循门而入的虔诚,到破门而出的果敢,最终成就了"形神兼备、豪气纵横"的艺术风格,为中国近现代书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。

图片

许麟庐

1916年,许麟庐生于山东蓬莱。这座濒海古城自古便是文人荟萃之地,秦汉的方士文化、明清的书院传统,在这片土地上沉淀出厚重的文脉。许麟庐自幼浸润其间,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——幼时观民间画师作画,便以树枝为笔、大地为纸临摹;稍长,又在当地文人的指点下临习《多宝塔碑》《玄秘塔碑》,书法功底由此发轫。蓬莱的山海气象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审美取向:渤海的壮阔涛声、丹崖山的雄奇轮廓,让他对"气"与"势"的理解早于同龄人,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感知,后来化作了他笔墨中挥之不去的豪壮之气。

图片

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

真正让许麟庐的艺术之路发生质变的,是与两位大师的相遇。早年在北平,他结识了溥心畲——这位出身皇族的书画大家,以其清雅高逸的文人画风格,为许麟庐打开了传统文人艺术的大门。溥心畲不仅指点他临摹宋元山水,更教他"读画先读气":观一幅画,先辨其笔墨间的精神气象,再究技法细节。这段经历让许麟庐明白,艺术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法的堆砌,而是创作者人格与学养的外化。

图片

前:齐白石 后左起:许麟庐、李苦禅

而1945年拜入齐白石门下,更是他艺术生涯的里程碑。彼时的齐白石已近耄耋之年,却对这位三十岁的弟子倾注了极大心血。许麟庐每日往返于齐家,磨墨理纸、侍师左右,不仅得见齐白石作画的全过程,更能亲闻其对艺术的独到见解。白石老人从不强求弟子模仿自己的笔法,反而常说:"学我者生,似我者亡。"他让许麟庐临摹徐渭、八大山人、吴昌硕的作品,却要求他"临其意不临其形"——比如临吴昌硕的紫藤,不必纠结于藤蔓的弯曲角度,而要体会运笔时"力透纸背"的沉雄;画虾时,不只是学虾的形态,更要学"以简驭繁"的笔墨智慧。

图片

左起:许麟庐、黄永玉、许化迟

十三载的师恩教诲,许麟庐将"学心不学手"的理念深植于心。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:"白石老人教我的,不是画虾如何点睛,画蟹如何勾螯,而是让我明白,画画要'真'——对自然要真,对自己要真。"这种对"真"的追求,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核心准则:画花鸟,必观察其生姿动态;作书法,必融入当下心境。正是蓬莱的文脉滋养与齐白石的师道传承,为他的艺术筑牢了"传统"与"真诚"的双重根基。

图片

左起:许麟庐、胡爽庵、许化迟

在艺术界,师法名家者常陷入"形似而神离"的困境,而许麟庐的可贵之处,在于他始终以"循门而探,破门而出"为准则,在继承齐派艺术精髓的同时,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。他深知,齐白石的伟大在于将民间艺术的鲜活与文人画的雅致融为一体,而自己要做的,不是重复这种融合,而是在新时代语境下拓展笔墨的表达边界。

图片

许麟庐的创新,首先体现在对"笔力"的突破上。齐白石的笔墨以"简练生动"著称,一笔下去,形神立现;许麟庐则在此基础上,注入了更多"雄浑之气"。他的书法功底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——早年临习碑刻的扎实基础,让他能将碑学的"骨力"融入国画笔墨。比如他画鹰,起笔时以侧锋入纸,如刀削斧劈般勾勒鹰的喙与爪,笔锋转折处见棱见角,尽显猛禽的锐不可当;而画鹰的翅膀时,又以中锋运笔,墨色由浓至淡自然过渡,仿佛羽翼在风中颤动。这种"刚柔相济"的笔力,既保留了齐派"形简而意足"的特点,又增添了北方画派特有的雄健气势,被评论家称为"许氏笔力"。

图片

其次,在题材与意境的拓展上,许麟庐跳出了传统文人画"梅兰竹菊"的狭窄范畴,将生活中的寻常之物纳入笔下,却赋予其别样的意趣。他画葫芦,不似齐白石那般注重藤蔓的缠绕之态,而是聚焦于葫芦成熟时的饱满质感——以淡墨铺底,再用浓墨点出斑纹,寥寥数笔,便让观者感受到丰收的喜悦;他画石榴,特意将果皮裂开的瞬间定格,露出里面晶莹的籽粒,笔墨间满是"多子多福"的民间祝福,却又不失文人画的雅致。更难得的是,他能将时代气息融入传统题材: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他创作的《松鹰图》,不再是传统文人画中"孤高避世"的意象,而是让雄鹰屹立于高耸的松树之巅,目光望向远方,笔墨间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,这种将个人情怀与时代语境结合的尝试,让传统花鸟画出了新的格局。

图片

许麟庐的创新还体现在"书画融合"的深度上。他本就是书法家,对"书画同源"有着深刻的理解——在他看来,国画的笔墨本质上是书法线条的延伸。因此,他作画时从不刻意区分"画"与"写":画兰草,用的是篆书的圆转线条,一笔贯穿,气韵流畅;画梅花枝干,用的是隶书的波磔笔法,顿挫有力,尽显苍劲。这种将书法笔法融入绘画的创作方式,让他的作品每一笔都有"写"的韵味,而非"描"的匠气。有一次,他为友人画《墨竹图》,兴起时竟以狂草笔法画竹叶,笔走龙蛇间,竹叶的疏密、浓淡自然天成,友人叹曰:"此竹不仅有形态,更有风骨,是用书法'写'出来的竹!"

图片

许麟庐的艺术之所以能打动人,不仅在于笔墨的精妙,更在于作品中蕴含的人格力量。他始终坚信"人品决定画品,无豪气之人,难绘豪气之作",而他的一生,也践行着"画品与人品合一"的准则。

图片

在艺术界,许麟庐以"豪爽"著称。他从不藏私,对后辈画家总是倾囊相授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许多青年画家登门求教,他无论多忙,都会放下手中的笔,耐心指点——有时亲自示范笔法,有时拿出自己的藏画让他们观摩,甚至将自己临习的齐白石作品赠给家境贫寒的弟子。有一次,一位青年画家因找不到合适的宣纸作画而发愁,许麟庐得知后,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清代宣纸拿出,分给他一半,说:"纸是死的,画是活的,好纸要落在懂画的人手里,才不算浪费。"这种毫无门户之见的胸襟,让他赢得了"艺界伯乐"的美誉。

图片

他对艺术的"真诚"更是令人动容。许麟庐作画,从不为迎合市场而改变风格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有人劝他多画齐白石风格的作品,因为更易卖出高价,他却笑着拒绝:"学白石老人,是学他的真性情,不是学他的招牌。我画的是许麟庐的画,若为钱而模仿,便是对艺术的不尊重。"他晚年时,仍坚持每日作画四五个小时,即便手抖得厉害,也不肯敷衍——有一次画《牡丹图》,因手颤导致一笔墨色偏浓,他便索性将这幅画作废,重新铺纸创作。旁人劝他:"不过一点小瑕疵,观者未必在意。"他却正色道:"我自己在意。画要对得住自己的心,才能对得住观者。"

图片

这种人格魅力,最终化作了作品中的"气"。看许麟庐的画,总能感受到一种坦荡磊落的豪情:他的《墨荷图》,荷叶以大泼墨绘就,墨色淋漓间不见纤巧,只有蓬勃的生命力;他的《雄鸡图》,鸡的姿态昂首挺胸,笔墨刚健有力,仿佛能听到鸡鸣破晓的声响。正如艺术评论家王朝闻所说:"许麟庐的画,是'人画合一'的典范——他的豪爽、真诚、执着,都藏在笔墨里,所以观者见其画,如见其人。"

图片

2011年8月9日,许麟庐逝世,享年95岁。但他留下的艺术遗产,却始终影响着中国书画界。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故宫博物院等多家机构收藏,成为研究近现代书画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资料;他提出的"循门而探,破门而出"的艺术理念,更成为无数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指南。

图片

许麟庐的艺术实践,首先为"传统与创新"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答案。在他之前,不少艺术家要么深陷传统泥潭,难以突破;要么盲目求新,抛弃根本。而许麟庐用一生证明: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,而是创新的根基——只有真正理解传统的精髓,才能在其上开出新的花朵。他师法齐白石,却没有成为"小齐白石";继承文人画传统,却没有陷入"复古"的窠臼。这种"扎根传统、面向时代"的创作路径,对当下的书画创作仍有重要启示:在全球化的今天,中国书画要走向世界,既不能丢掉"笔墨精神"这个根本,又要融入当代人的情感与思考,如此才能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。

图片

其次,他"画品即人品"的理念,为艺术界注入了可贵的精神力量。在功利化的当下,部分艺术家为追求名利,或粗制滥造,或刻意炒作,而许麟庐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:艺术的价值,终究在于真诚。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历经时间考验,正是因为每一笔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热爱。这种"以人格养艺术"的态度,或许比具体的笔墨技法更值得后人学习。

图片

如今,站在许麟庐的画作前,看他笔下的花鸟虫鱼、山水草木,仍能感受到那份扑面而来的豪气与真诚。他用一生践行了"学我者生,似我者亡"的师训,也用艺术证明了:真正的大师,从来不是传统的"复制者",而是传统的"活化者"——他们从传统中走来,却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,最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,滋养后来者。

图片

许麟庐的艺术之路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中国书画传承与创新的方向。而他留下的,不仅是一幅幅笔墨精妙的作品,更是一种"真诚待艺、坦荡为人"的精神——这种精神,或许正是中国书画最珍贵的"文脉"所在。

文 \ 张占峰 2025年5月于京华云海轩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